欢迎浏览CCLE教育后勤展览会官方网站
CCLE第九届中国教育后勤展览会 倒计时:0 天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大力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我国高校现代后勤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这一强基工程,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校办社会的局面,让大学领导可以从繁琐的后勤事务中腾出身来,集中精力抓教学和科研,高校也逐渐回归到了应有的本位上。
2018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规范,理清产权和责任关系,分类实施改革工作,促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是中央对高校坚持后勤走社会化、集中精力办学之路的充分肯定。
▲大学校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绩
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二十多年历程来看,以“政府履行职责、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以“公益性投入和市场化运营”为核心要点的现代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理顺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主要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01 建立了新型大学体系
把后勤服务的功能从学校管理序列中剥离,腾出编制引进教学科研人才,建立精干高效的监管体系——高校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以利于高校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以苏州大学为例,苏大自2002年成立后勤集团,试水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甲乙方分离,到2004年苏大教服集团成立,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八年来,以苏大教服集团为主要服务主体的校园后勤服务供应商优质高效地承担起了现代后勤保障工作,苏州大学集中精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各项工作走在了地方高校的前列。
▲苏州大学
02 降低了办学成本
在实行后勤社会化之前,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的开支占比较高,一个校编(事编)的食堂工人一年要12万-18万元的支出;学校合同制员工的薪酬也相对社会企业高一点。实行后勤社会化之后,高校后勤可以有计划地将校园后勤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该项预算经费不仅可控而且将相应降低,尤其是隐性成本、潜在风险基本消失,一下子让学校卸下了包袱,可以集中精力抓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该校学生12,497人,教职工1,409人,而涵盖后勤、资产、保卫等职能的大后勤管理系统(校园管理中心)教职工才16人,这是非常精简高效运营的一个组织,也与该校是新建大学、后勤没有历史包袱有一定关系。
▲西交利物浦大学
03 构建了后勤新机制
传统高校后勤采用行政化的运行考核机制,吃大锅饭,难以真正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中,后勤首当其冲地迎来了改革和新生。
新的大学后勤保障系统,应该是一流的监管部门加一流的服务组织:高校自己要建立精干高效的后勤监管部门,精兵简政;引入社会知名的后勤服务企业,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体验,增进大家对后勤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获得感。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新的机制焕发新的活力。实行后勤社会化、甲乙方分离、引入高水平后勤服务企业的高校,后勤运行普遍较为顺畅、高效。这次疫情期间的后勤保障力就是一个明证。
04 解放了后勤生产力
高校后勤服务的水平、后勤劳动生产效率直接取决于后勤生产力的水平。
通过后勤生产关系的变革,打破传统束缚后勤生产力的后勤管理体制,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学校把该管的管好,服务单位把服务做好。
通过对后勤服务人员的管理机制变革、人员素养提升、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工具改进等措施,我们发现企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超过学校自办后勤时候的水平。而且,一些属于原学校后勤的员工,通过改革来到新的社会后勤服务组织之后,劳动积极性得到了焕发,管理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很多人走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领导岗位,或者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说,通过改革,这些人的命运也得到了改变。
▲机械化、自动化作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留存的部分问题
当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宏大协奏曲中,也存在不同的声音,甚至是杂音。
01 部分学校的因循守旧
这部分高校有些一直没有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还是采用自办模式,或者只是部分“象征性外包”;有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倒退”了,又回到之前的样子,原因是“对学校安全的顾虑”。在法治中国、市场经济浪潮的新时代,这些想法和做法的确显得过于保守,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02 市场竞争的秩序失衡
苏州市26所高校及33所国内外驻苏研究机构,92%实行了不同程度后勤社会化,大品牌的服务企业如东吴服务产业集团、中快餐饮集团和中小型服务企业不同程度地进入了校园后勤服务市场。但是,一些企业和个人为进校园市场,违背市场经济规律,采取低价恶性竞争等不良手段,以“劣币驱逐良币”,导致部分校内后勤服务生态恶化,间接损害师生和学校正当利益。
▲苏大教服集团
03 政策执行的偏差不等
以校园餐饮为例,2011年的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五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教发〔2011〕7),对高校学生食堂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和税收优惠有明确规定,指出学生食堂建筑设施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计提折旧,对服务实体实行“零租赁”,免收管理费。这些政策在不同高校执行的力度不尽相同,因而对学校和师生的权益保障也就出现了偏差。
▲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宽阔的前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二十多年来,大多数高校选择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虽有崎岖坎坷,终有光明在前。新时代,高校后勤应该紧紧扭住“高质量”这个牛鼻子,建设国际一流之高校后勤。
01 现代后勤理念的导入
要从传统后勤理念的窠臼中蝶变出来,与国际先进的“设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简称FM)相接轨。即高校后勤管理要成为“综合利用管理科学、建筑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理论,将人、空间与流程相结合,对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保持高品质的活动空间,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和业务计划要求的一项活动。”
这个全新理念的导入,使我国高校后勤能从更高维度、更广视野去规划和实施各项工作,瞄准高质量、实现高水平。在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及其他十几所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在苏分支机构,可以率先实施这一理念。这也是苏州真正以国际化现代后勤的优势保障体系,吸引和保障好更多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机构落户苏州,不陌生,可持续。
02 绿色后勤建设的推进
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给了作为能源使用大户的高校后勤以重大压力。如何既能满足高校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需求,又能实现校园的绿色低碳运行,这就需要我们从建设绿色建筑、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行校园能耗管理等着手,打造绿色后勤。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逐渐要成为高校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的一个必然选择,让绿色校园的理念在广大师生心中扎根,让绿色后勤建设为学校、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改变“重建轻管”的基建后勤运行方式,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高校校园蔚然成风。
▲绿色校园建设
03 智慧后勤系统的应用
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后勤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变革方向。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让师生的吃住行、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需要后勤保障的工作都有了更为科学、便捷、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师生对后勤的获得感将更加丰盈。
在智慧后勤构建的板块里,像信息公告、报修服务、教室(实验室)管理、班车信息、能源监管、设备运行状况、重点岗位监控等都有详尽的功能体现,极大地提升了后勤系统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这是高校后勤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智慧后勤
04 后勤服务标准的建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没有高标准就难以有高质量。高校后勤服务为什么会长期处于一种“落后”被人诟病的境地?究其主要因素就有一个是缺乏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和评价标准。后勤是“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事情,不是自己“玩玩”的。安全重于泰山,品质亦如长河,没有一个标准是做不好后勤工作的。
我国高校后勤行业组织——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及各其分支机构、各地方协会纷纷开展了后勤团体标准的制定。例如东吴服务产业集团除了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还承担了《江苏高校校园物业管理标准》、《苏州高校校园物业管理标准》的主导工作,推动苏州、江苏乃至全国的高校后勤标准化工作。
《高等学校物业服务规范》团体标准 《高等学校后勤组织文化建设评价标准》团体标准
▲部分后勤团体标准
05 后勤管理哲学的建构
在后勤领域的设计规划、管理监督、服务保障等各个环节,我们都不能忽视管理哲学的导入。要从全面发展的辩证角度去看待、思考和落实后勤工作,既要考虑学校的人文传承、空间布局、节能降耗、长远发展,也要考虑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质量等,还要考虑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以“大中小修”为例,大修、中修和小修,是有着不同规划和内涵的,时效性也不一样,师生的获得感也不同,需要我们全面、动态、长期的去思考和谋划。那种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往往会有失偏颇。
党的二十大之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高校后勤发展的关键词和着力点,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括了高校后勤的现代化。但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要努力的地方还有不少,需要我们上下求索,不懈奋斗。